所謂彈性,其實是指三種不同的特質。
適應 Adaptability,因應環境,改變自己。
調整 Adjustablility,可大可小,可快可慢。
靈活 Flexibility,做也可以,不做也可以,做這也可以,做那亦可以。
所謂彈性,其實是指三種不同的特質。
適應 Adaptability,因應環境,改變自己。
調整 Adjustablility,可大可小,可快可慢。
靈活 Flexibility,做也可以,不做也可以,做這也可以,做那亦可以。
隨著年紀長大,人通常變得越來越保守,穩陣為先。
做你能做到最神經病的事,大膽一點吧,你絕不會過於大膽的!
人的角色,不斷改變。
人有很多的角色,去配合環境,也配合自己的目的及需要。
環境、目的、需要,不斷轉變,角色又那能不變呢?
角色沒有變,想法行為當然不會改變,難題便開始出現了。
調整不是改變。
輸入的基本因素並不改變,調整只是加快一點、減慢一點、增多一點、減少一點、前一點、後一點而矣。
調整,不費氣力;調整後卻未能達成目的,才是改變的時候。
隨著時間環境改變,外在條件改變了,要達成,或繼續達成目標目的,我們需要調整輸入。
這是一個簡單自然的決定,但太多人卻沒有做到。
不是因為不願意,或不懂去調整,只是根本察覺不了,其實外邊早已改變了!
與別相同,安全,為何?
不是因為相同,就能安全,這根本沒有邏輯,當中毫無因果關係。
安全的原理,只是當大部份人也是這樣,而大部份人也沒有危險 (他們當然沒有危險,否則就不會成為大部份人了!),因此間接地變得安全。
但上述沒有邏輯的邏輯,卻成為大部份人潛藏心底的主導邏輯了。
與人相同就得安全,不管與別不同有什麼好處,還是與別相同好了!
不試,就一切照舊;一切照舊,亦即沒有發展!
我們不喜歡嘗試,因為凡嘗試,就有風險。
嘗試,其實是實驗;實驗,即是在安全的情況下,小規模的嘗試。
今天就來一個實驗吧!
人建立習慣,習慣建立未來。
很簡單的一項定律,能否定嗎?
引申出來的另一項極簡單的定律:改變習慣,改變未來。
想改變自己的未來,今天先選擇一項習慣來改變吧!
前文提到:人傾向拖延以前未做過的事。
當我們開始拖延。累積要做的事變得越來越多;越多事要做,等於越艱鉅,結果令人變得越不想開始去做,這正是原因為何大部份人也未能發展,活在可能達到的更高水平之下。
要合理化自己的持續拖延,我們便得不斷想出更多的藉口,但要做的却未去做,內心便難於感到平和。
這不是人的寫照了嗎?拖延、藉口、內心忐忑不安!
發展,等於做到以前未能做到的事,亦等於要做以前未做過的事。
做以前未做過的事,等於不習慣,亦等於很多人會因此而拖延。
拖延,就不能發展;要發展,先要克服拖延。
廣東人一句老話:舊的不去,新的不來;放手,是一種智慧。
情緒上的,物質上的,不放手,繼續困擾,繼續痛苦。發展,需要空間,不放手,那來空間?
有人做過調查,決意放手後,88%的人認為若能更早放手更好,97%的人,一點後悔遺憾也沒有!
不妨選擇一件物事,今天就放開手。
改進 Improvement,你仍是你,不過是一個更有效益的現在的你;發展 Development,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不是現在的你。
如果發展就是要變成不同於現在的你,那麼,我們不妨由改變現在的你開始,先改變什麼關開始呢?
先改心吧!
如果你是一個太仁慈的人,變得凶狠一點吧!
如果你是一個太凶狠的人,變得仁慈一點吧!
如果你是一個太有耐性的人,變得急進一點吧!
如果你是一個太急進的人,變得耐性一點吧!
如果你是一個太小器的人,變得大方一點吧!
如果你是一個太大方的人,變得小器一點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