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,隨著年齡增長,自然達致身體成熟,無需努力。
但,心智成熟卻是另一回事,大部份人,終其一生,心智仍是與成熟拉不上半點關係!
心智成熟是什麼呢?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的能力也。
心智成熟有何可貴?可貴之處,不在『負責』,『負責』只是對別人來說可貴而矣!
對自己本身而言,為要『負責』,就需為自己的言行前思後想了;能前思後想,這才是對自己可貴之處。
人,隨著年齡增長,自然達致身體成熟,無需努力。
但,心智成熟卻是另一回事,大部份人,終其一生,心智仍是與成熟拉不上半點關係!
心智成熟是什麼呢?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的能力也。
心智成熟有何可貴?可貴之處,不在『負責』,『負責』只是對別人來說可貴而矣!
對自己本身而言,為要『負責』,就需為自己的言行前思後想了;能前思後想,這才是對自己可貴之處。
調整不是改變。
輸入的基本因素並不改變,調整只是加快一點、減慢一點、增多一點、減少一點、前一點、後一點而矣。
調整,不費氣力;調整後卻未能達成目的,才是改變的時候。
隨著時間環境改變,外在條件改變了,要達成,或繼續達成目標目的,我們需要調整輸入。
這是一個簡單自然的決定,但太多人卻沒有做到。
不是因為不願意,或不懂去調整,只是根本察覺不了,其實外邊早已改變了!
極為老套的道理,卻又是極為合理。
某甲地上拾到一百元,甚是歡喜,但知道走在前方不遠的朋友某乙,拾到了一千元後,就變得既憤怒、又頹喪,且深覺不值,因為自己豈不是白白損失了九百元嗎?
究竟某甲是白白得到一百元,還是白白失去九百元呢?
找到你的學習對象後,你更可模仿他的行事作風。
模仿,只是表面,沒有什麼學習改進價值。
模仿,卻令人慢慢接近對方的思維,令你更易瞭解對方。
模仿,只是開始,不是目的。
如何模仿?重點在『如果我是他…』;如果你是他,這種情況下,他會怎樣?
如果你問我,什麼是最有效的個人發展方法,小弟肯定會說:找一個學習對象!
找到以後又怎樣,是否向他多多請教?
請教當然沒有問題,但非必須。
問一個人他自己的成功之道,對方亦未必真的能答上,知彼易,知己難嘛!
那怎辦?多與他一起,慢慢觀察,自有所得。
與別相同,既然安全,那就與別相同好了,有何問題?
問題在於人數。
當大部份人也是相同,不管那個相同是那麼的好,人數多了,自然攤薄了,自然競爭大了,最後得到的自然少了。
不論我們口中如何說要與別不同,與別相同,早已深植我們的無意識中;與別不同,難矣。
當我們聽到,與我們平常聽到不同的內容或說話的方法時,當我們見到,與我們平常見到不同的做法或處事的方法時,隨即心生警號,抗拒、批判、速離此地!
那就不只是與別相同,而是永保相同了。
相同,即是不變,焉能改進發展?
與別相同,安全,為何?
不是因為相同,就能安全,這根本沒有邏輯,當中毫無因果關係。
安全的原理,只是當大部份人也是這樣,而大部份人也沒有危險 (他們當然沒有危險,否則就不會成為大部份人了!),因此間接地變得安全。
但上述沒有邏輯的邏輯,卻成為大部份人潛藏心底的主導邏輯了。
與人相同就得安全,不管與別不同有什麼好處,還是與別相同好了!
常聽人說要自我增值,但自己又不是貨物,何能增值?
人能改進,人能發展,人卻不能增值。
所謂增值,不是增加你的價值,而是增加經你手後的事物的價值。
凡經你手後,事物便增值了,你的價值就變得更高。
經常拖延的人,也經常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。
他們或許真的認為,他們未能依時完成任務,皆因其他人的制肘或障礙。
我既然是受害者,我當然無能為力!
完成一件事情,有著百千方法,有人能同時阻礙你那百千種方法嗎?
不試,就一切照舊;一切照舊,亦即沒有發展!
我們不喜歡嘗試,因為凡嘗試,就有風險。
嘗試,其實是實驗;實驗,即是在安全的情況下,小規模的嘗試。
今天就來一個實驗吧!
看到整體是好,因為能看到事物之互動關係。
但整體只是一幅簡化的地圖,細節欠奉,而且更看不通事物之間實際如何互動;看不清細節,如何看得準;看不通互動關係,如何掌握調整改進。
看到整體後,再回到部份,才為上策。
你現時能看到的,當然是結果,但它同時也是另一個結果的起因!
今天的因,明天的果;發展,是要得到不一樣的果。
問問自己:現時的情況,能導致什麼其他結果呢?
我們看到的,只是結果。
起因,已經過去了,無法看到。
不知起因,難於解決問題,更難於趨吉避凶。
慣性的結果,就必有慣性的起因;超越慣性的結果,便是發展。